陈启峰:弃清华而去的信息学金牌大牛,28岁成港科大教授

文章来源:NOIP信息网(ID:noipfun),经授权转载

信奥传奇——陈启峰

他曾连续三年夺得 NOI 金牌、他曾在高二时发明过 Size Balanced Tree 数据结构、他的名字曾被用于给算法进行命名、他曾为广东省拿下第一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金牌、他曾放弃清华大学保送入学机会、拒绝八所国际名校的博士邀请。而今的他是 CVPR、IC-CV 和PAMI 等顶尖国际会议的常客,是计算机视觉界的大牛,即将进入香港科技大学任助理教授指导博士生…… 他就是我们今天信奥传奇的主人翁——陈启峰。

连夺三年 NOI 金牌,出战 IOI 夺金

出生在 80 后尾巴上的陈启峰小时候对数学很感兴趣,小学时,陈启峰在奥数方面展现出了很强的天赋。进入初中后,陈启峰身上爱钻研的劲显现的很是明显,初一结束后,在数学上有一些优势的他开始接触信息学,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与身边玩电脑游戏的同学相比,陈启峰则更愿意把宝贵的时间用来钻研信息学,陈启峰表示:“信息学对我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能我花的时间跟别人玩游戏的时间差不多。但解对一道难题带来的成就感,远远超越了打赢一场电脑游戏。”

在中山纪念中学学习期间,陈启峰一直都非常勤奋。在同学李明韫的眼中,陈启峰绝不是那种让自己 “看起来勤奋”的学生,但是却是一个很会利用时间、学习进步速度很快的学生。

陈启峰在学习信息学,进行集训时曾创下过一个记录——五年做完上万道题,最高峰时最多连续四个月月均完成 100 道题目。这个记录在中山纪念中学信息学竞赛班里至今还没人打破。据陈启峰的教练介绍:“在通常的训练中,普通学生 6 年也未必能完成 400 道题。”

2004 年,作为第一次参加信息学竞赛的初二学生,陈启峰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全国一等奖。2005 年,进入初中三年级后,第二年参加信息学竞赛的陈启峰拿下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NOI)的金牌。并在 2006、2007 两年再度蝉联 NOI 的金牌。

img

除了学习前人的知识获得优异的信息学成绩,陈启峰在信息学的学习中还表现除了非常强的创造力。2006年,陈启峰发明了数据结构Size Balanced Tree(SBT),后来成为了信息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平衡树。他还在训练过程中对网络流进行优化,而这种优化最终被命名“启峰流”。

2007 年,入选国家队的陈启峰和另外三名学子共同代表中国参加了在克罗地亚举办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并在 IOI 中获得了全球第八名的好成绩,为中国赢得了一块宝贵的金牌。与此同时,作为广东省首位取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的中学生,陈启峰也为广东省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并被评选为“中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杰出中山学子”。

img

放弃清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学习

身处高三年级连续三年获得清华大学保送资格的陈启峰,2008 年走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岔道——选择大学。在很多人眼中,这么好的孩子被清华连续相中三次一定是会去清华大学的,但是,陈启峰最终选择了接受 54 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入读香港科技大学。

在他的心中一所大学是否被大家熟知、出名并不是最重要的:“当时爸爸要我选择清华大学,因为大家都说清华出名,但我认为不是别人说好就是真的好,关键要适合自己才好。”

“选择香港科大,最主要还是想接触香港不同的文化。因为香港比较开放和自由,这里中西文化交融,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那里有内地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班级,可以随意上自己喜欢的课,可以在华人圈里感受美式校园文化。在做研究的同时,也可以随时选择上人文课、心理课,可以把兴趣发挥到极致,平时老师也不点名的。选择香港或内地高校,关键看自己今后想走什么样的道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入读香港科技大学后,陈启峰也一直在践行最初他“接触不同文化”的想法。大一结束后的暑假,陈启峰就争取了韩国首尔去成均馆大学交换。大二结束后的暑假,陈启峰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从事搜索引擎方面的研究,与来自各国的亚洲“最强大脑”们一起工作。

img

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后,陈启峰去往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交换,并代表该校参加2011年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总决赛(ACM-ICPC 2011),并荣获亚军。

进入高年级后,陈启峰接触到计算机视觉并决定未来主要做图像研究,并成为香港科大计算机视觉研究重要一员。在香港科技大学求学期间,陈启峰完成了“视觉识别”、“图片自动分类”两项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KNN matting》、《A Simple Model for Intrinsic Image Decomposition with Depth Cues》这两篇高引用代表作。

其中《KNN matting》更是被发表在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PAMI) 上。

img

谈及香港四年大学的经历,陈启峰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更好的认识了自己,“大学期间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知识还在其次。

接触更多,才会有更多选择。不尝试,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陈启峰认为,每个人都有短处,而认清自己的长处最重要,更不能因为自己的短处而丧失信心。“比如我的英语就一般般。”他说,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不可能千篇一律,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

九所顶尖高校争夺,选斯坦福读博

2012 年本科毕业前夕,拥有优异的研究成果,具备极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的陈启峰成为全球顶尖学府“争抢”的对象。来自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九所高校同时向他伸出了全额奖学金深造的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img

在斯坦福大学期间,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全球顶级会议、期刊上,他发表了十余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他和同事所开发的机器生成图像项目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美国知名商业设计周刊《FastcoDesign》的关注。

而在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辛。陈启峰在被问及留学海外最大的收获时表示:“在国外从事科研、读博的过程是孤独的,需要沉得住气,需要很强的自我规划,需要更加主动的学习,我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那里有国际顶尖大学,也有硅谷顶尖的创业平台,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前沿科技如何与产业结合,如何更为直接地改变世界。”

img

归来回报母校,28岁博导回归港科

上月(2017 年 12月)21 日,攻读完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陈启峰像明星一样被学生簇拥着回到母校中山纪念中学的讲堂,为学弟学妹们分享求学经验。讲台上的陈启峰,穿着黑外套,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是斯文。

面对学弟、学妹们围绕信息学竞赛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只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陈启峰在分享会上不断重复着“规划”两字。比如一张竞赛试卷发下来,要先“过一遍”所有题目,规划自己应该拿到手的分数。

其实,陈启峰分享的不仅仅是考试经验,也是人生态度。实现梦想,需要确定一个个目标。他确定的许多个目标,如今都已经实现了。

这一次回到中山,陈启峰要办一件人生大事,在三乡举行婚礼。他的爱人是中山纪念中学的校友,也是他当年一个重要的“目标”。

在陈启峰的教研宋新波眼中,陈启峰给自己定目标的习惯由来已久:“2006年,陈启峰参加国家队的选拔,他发现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朱泽园英语口语很流利,顿时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明显的差距。从此之后,他每天早上都在中山纪念中学科学馆顶楼读半个小时的英语,这为后来的学习和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img

婚礼前的第九天,尽管百般忙碌,陈启峰仍放下手头繁琐的事物,应学校邀请回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每次回中山,几乎都是如此,这既是中山纪念中学“传帮带”的传统,更是陈启峰的坚持。“他在香港时经常参加各种演讲和分享,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我们也很支持他。”母亲陈淑怡说,陈启峰稳重的性格跟父亲很像。家人一直感恩学校对陈启峰的培养,父亲常教导陈启峰要对老师、学校有感恩之心。

再被问及接下来的打算时,陈启峰的决定更是对于中山纪念中学校训“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完美诠释——2018 年 8 月,陈启峰将从美国返回祖国,回到曾经求学的香港科技大学任助理教授,在机器生成图像项目上继续投入,同时投身人工智能最前沿的无人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

img

陈启峰表示:“我自己还是比较适合从事科研,这是我的长处,所以决定把这条路走下去。选择香港科技大学,一方面是因为家人在这边,另一方面是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现在这个时代,科技信息的互联互通将不再是问题。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资源和环境也不会比国外差,甚至会有更大的空间……”

“做教授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不单单是要继续自己的研究,还要启发别人,培养人才,带领学生们做顶尖的学术研究,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做出更大贡献。我希望组建高水平的团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领域,让研究成果与产业结合,真正的为人类做出贡献。”

结语

“很多人喜欢盯住自己的短处不放,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长处。”陈启峰特别感谢母校纪中的老师给予过的支持和指导,谢谢老师们没有扼杀他的兴趣,而是鼓励他追求理想。

过去的采访中,他也为同学、家长提出了很多建议:

家长送孩子去培训班,本身没有错,但关键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在哪。比方说奥数、信息学、钢琴、天文等等,可以让孩子都去接触、尝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兴趣。从古至今,任何一位大师无不热爱自己所学,所以,爱上读书,兴趣很重要。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和兴趣,而不是强加给他一种当作功课的知识,其实,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实际就给了他终生学习的能力。

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给学生开辟了一条道路,若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可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在高考中享受加分,但若学生没有什么特长,还是应该多花些时间在高考复习上面。

不同的人可以走不同的路,读书呢,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兴趣,与在大学做学问、搞研究不同

做学问则是要产生新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而读书刚好相反,是接收知识,读书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为此,在大学可以多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向,参加多些社会活动,总之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是最重要的。